核心提示
去年11月,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标志着教育信息化工作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工作迈入了融合创新时代。
信息化时代,教育该如何作为?近年来,我市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不断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信息化应用,在利用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借力信息技术变革,为教育现代化按下发展“快进键”。
找准突破 不断优化体制机制
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我市建立了高效的统筹推进机制,形成了以市政府为主导,市教委牵头负责,有关市级部门紧密配合的教育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
市教委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联合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全面指导、推动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区县、学校纷纷行动起来,通过设立教育信息化行政管理机构或赋予现有科(处)室教育信息化管理职能的方式,提供了组织保障。
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政府统筹规划、市级部门协作、区县和学校分类实施的组织管理体系,为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一路保驾护航。
资源共享 站在集体智慧上快速成长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是一个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而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核心和基础。
据市教委科技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近年来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目前,全市95%区县已经建成教育城域网,“校校通”建成率达到81.59%,同时,76%的普通中小学、100%的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成了校园网。此外,我市还严格按照A级教育数据中心标准,建成了全市教育数据中心并正式运行。
随着市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我市逐年提高信息技术设施配备率。目前全市所有高校,86.2%的中小学实现多媒体教室覆盖,全市中小学教师笔记本电脑配备率达75%。
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方面,我市已经成功建成重庆基础教育资源库、重庆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全面引进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极大的丰富了资源容量。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课程资源开发成果显著,全市高校已经建成近2万节网络课程、300余门国家市级精品课程。全市推送省级“优课”3030节,部级“优课”575节,“优课”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数字教育资源的利用逐步提高,全市共有21万教师晒课近14万节,这些数字课程资源被广泛使用。
把握核心 全面提高人的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不仅是技术的改变,而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专业的培训让老师能力提升的同时,观念也有改变。
人是信息化的核心要素。据悉,五年来,我市重点实施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国培”、“市培”项目,累计培训教师45万人次。同时,为加强管理队伍信息化水平,累计培训区县分管领导、各级各类学校校长近1000人次。
此外,针对学生群体,我市不仅开齐开足信息技术应用课程,还通过以赛促学等方式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
百花齐放 示范应用典型层出不穷
数据显示,五年来,全市获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32个,市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65个。此外,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创新,“远程互动课堂、云课堂、翻转课堂、泛在课堂、卓越课堂”等教育教学实践,使我市教育教学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例如沙坪坝区利用云计算技术推进区域基础教育资源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万州区开展“教育云课堂”的数字化教学试点……为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经验。
文/王小寒 胡忠英 图片由重庆市教委提供
链接 “1125”教育信息化思路解读
面对国家和我市对教育事业要求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工作也面临加快升级、融合创新的新任务。我市提出“1125”教育信息化推进思路,为未来几年重庆教育信息化描绘了发展蓝图。
一是建成1张虚拟教育宽带网络。
二是打造1个“渝教云”。
三是推进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2个教育应用平台。
四是实施信息素养提升、教育信息化试点、体制机制创新、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督导评估体系建设5项配套支撑计划。
数字看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全市获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32个,市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65个。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重点实施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国培”、“市培”项目,累计培训教师45万人次。
“优课”数量
全市推送省级“优课”3030节,部级“优课”575节,“优课”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教育城域网
全市95%区县已经建成教育城域网,“校校通”建成率达到81.59%。